中美谈判结果公布, 特朗普最想谈成的合作, 中方事后一个字没提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3:06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此前暂停的24%对等关税,继续暂停90天。

商务部的李成钢副部长说,谈得“坦诚、深入、有建设性”,以后接着聊。

听着是不是有点像那句老话,“会议开得圆满成功,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”?

这话术,咱们听着是那么回事,挺稳的。毕竟,关税大棒再挥舞起来,对谁都没好处。现在全球经济什么光景,大家心里都有数,能稳一手,就是最好的消息。中国这边,显然是达到了预期,不寻求冲突,但守住了底线。

可有意思的来了。美方代表,财政部长贝森特女士的表态,就显得特别“官方”了。她说,谈判是有建设性,但这个结果嘛,“还需要总统签字确认”。

圈里人都明白,这叫“程序性后退”,说白了,就是脸上有点挂不住。你想想,特朗普政府在谈判前把气氛烘托得那么足,又是放风要“休战”,又是宣称要谈成“更多合作”,结果绕了一大圈,回到了原点。这就像你信心满满地去考试,跟所有人说这次保底90分,结果卷子发下来,60分万岁。

特朗普先生的面子工程,那是相当重要的。他这么一“拿乔”,无非是想告诉国内外的听众们:看见没?主动权还在我手里,这事儿最后还得我特朗普拍板。中方说了不算,我说了才算。

但明眼人都清楚,这也就是个姿态。风头过去,该签字还是得签。可这姿态背后,藏着的是深深的失落和不甘。

为什么不甘?因为这次谈判,美方最想要的东西,压根就没捞着。

这次去瑞典,美方代表团的行李箱里,装着一份沉甸甸的“愿望清单”。排在第一位的,不是什么高科技,也不是金融市场准入,而是两个字:能源。

这事儿说来话长。自从几年前特朗普掀起关税战,中美之间原本热火朝天的能源合作,一下子就降到了冰点。要知道,美国现在是世界头号能源生产国,页岩油、液化天然气多得用不完,正愁没地方卖。而中国呢,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,这个市场大得超乎想象。

本来这是天作之合,一个想卖,一个想买。结果呢?关税一来,政治风险陡增,中国买家一看,你这供应商情绪不太稳定啊,今天卖明天就能翻脸,谁还敢下大单?于是乎,来自美国的油气订单断崖式下跌。根据最新的海关数据,到今年6月份,我们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和原油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
这可把美国那帮能源巨头给急坏了。德克萨斯州的油井,路易斯安那州的LNG出口码头,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投资。没了中国这个大客户,他们的产品卖给谁去?强迫欧洲盟友买?人家心里也打着小算盘。强卖给其他小国?那点量,杯水车薪。

所以,这次谈判,特朗普给代表团下了死命令,一定要撬开中国的能源大门。谈判开始前,美方就各种渠道放风,说“中美能源合作潜力巨大”,就差直接喊话“快来买我的油气”了。

然而,两天高强度谈判下来,中方会后的通报,从头到尾,洋洋洒洒几百字,对“能源合作”这事儿,一个字儿都没提。

这就非常有意思了。在外交场合,有时候,不说什么,比说什么更重要。这种“选择性沉默”,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:你想谈的这个,我们这次没兴趣。

为什么我们能这么有底气?

答案很简单:咱们早就不是那个“一棵树上吊死”的买家了。

就在美国政客们以为能拿能源当筹码的时候,他们可能没仔细看世界地图,也没更新自己脑子里的数据。

当美国能源“被迫”退出中国市场后,留下的巨大空白,全世界的能源出口国都盯着呢。咱们的能源采购,早就实现了“全球化2.0”。

给大家看几个最新的数字。根据国家能源局和海关总署2025年上半年的报告,咱们的能源进口来源,那叫一个多点开花。从俄罗斯通过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输送来的天然气,流量持续稳定增长;卡塔尔、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船,一艘接着一艘开进我们的港口;中亚的天然气管道,也在满负荷运行。更别提中东的老朋友们了,沙特和阿联酋的石油,依然是我们能源安全的压舱石。

看到了吗?我们的能源供应链,已经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络。这张网,不仅安全,而且充满了弹性。东边不亮西边亮。你美国想拿捏我们?对不起,我们选择很多。

这背后,是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。过去我们或许觉得,跟谁做生意都一样,谁便宜买谁的。但经过这几年的风风雨雨,我们深刻地认识到,能源安全,绝不仅仅是经济账,更是国家命脉的战略账。把这么重要的东西,交到一个动不动就“退群”、“毁约”的伙伴手里,那风险太大了。

所以,当美方代表在瑞典的谈判桌上,大谈特谈他们的LNG多么质优价廉时,我猜我们中方代表,心里可能只是平静地听着。因为我们的底气,来自于码头上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轮,来自于纵贯大陆的能源管道。

美国人还想拿老办法,就是把地缘政治问题捆绑进来施压。比如,贝森特财长在会后采访里,就酸溜溜地提了一句:“我们对他们(中国)购买受制裁的伊朗石油表示关注,他们购买了90%的伊朗石油。”

这话说得,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一样。但咱们早就把话说明白了:第一,中国的对外合作,不受任何第三方非法单边制裁的影响;第二,这次谈的是中美双边贸易,别扯那些没用的。

想用伊朗问题当牌打,逼我们在关税或者能源上让步?这条路,早就被我们堵死了。

除了能源,美方其实还惦记着另一件宝贝,那就是咱们的稀土。

这几年,全球都在搞新能源、高科技,从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机,再到各种尖端武器,哪一样离得开稀土?而中国的稀土储量和提炼技术,是绝对的全球霸主。

之前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,我们稍微收紧了一点出口,就让美国的一些高科技产业链感到了“切肤之痛”。所以,美国也一直想让我们在这方面松口。但这次谈判,这事儿同样没被摆上台面。

为什么?因为这是我们的“王牌”。王牌,是不能轻易打出去的。什么时候打,怎么打,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。你想让我们大规模恢复出口,可以,那你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来交换。想空手套白狼?门儿都没有。

所以你看,这次谈判,美方就像一个揣着一堆要求来的推销员,结果发现客户不仅对他的主打产品没兴趣,连附赠品都懒得看一眼。最后只能勉强维持住“下次再聊”的局面。这种挫败感,可想而知。

就在谈判结束后,特朗普又宣布,计划在年底前和中方最高领导人会晤。这说明,他还没死心。他也明白,强买强卖是行不通的,还得回到谈判桌上继续磨。这个所谓的“90天休战期”,很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年底,给他自己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。

说到底,不管是能源问题,还是关税问题,亦或是稀土问题,如今的中美关系,早已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模样了。

想合作?我们张开双臂欢迎,但前提是平等和互相尊重。想搞极限施压,当面一套背后一套?那我们只会奉陪到底。

瑞典的这场谈判,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新闻,却在不动声色之间,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线。这条线告诉华盛顿:那个你们可以随意发号施令的时代,真的已经结束了。想和今天的中国打交道,请先学会端正自己的态度。



热点资讯

外交部:持续打造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

外交部发言人今日就王毅将主持澜湄合作第十次外长会,并举行中老缅泰外长非正式会晤答记者问。 问:发言人能否介绍此次澜湄合作第十次外长会有关背景情况?中方作为主办方对此次会议有何期待?中方举行中老缅泰外长非正式会晤有何考虑? 答:澜沧江—湄公河合作是中国同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。在六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,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先后宣布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,澜湄地区实现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,“陆海天网”互联互通不断发展,跨境贸易投资与产供链合作持续深化,人文交流“双...

相关资讯